米克尔是风投公司Bond的创始人兼普通合伙人,曾因其之前的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而被誉为“互联网女王” 。
在创立Bond之前,她曾于2010年至2019年负责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的增长业务,
投资了Facebook、Spotify、Ring和Block(当时是 Square)等公司。
《AI趋势报告》共有8个章节,主要包括:
1. AI变革加速:当下变革速度空前加快。
2. AI发展态势:AI用户数量、使用情况以及资本支出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
3. AI 模型成本与性能:AI 模型计算成本高昂且不断上升,而每 token 推理成本下降,带来性能趋同以及开发者使用量增加。
4. AI使用与成本等变化:AI使用量、成本和损失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5. AI盈利威胁:A货币化面临威胁,包括竞争加剧、开源发展势头以及中国的崛起。
6. AI与现实世界融合:AI与物理世界快速融合,且以数据驱动。
7. AI助力互联网用户增长:从一开始AI就推动全球互联网用户增长,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增长态势。
8. AI与工作演变:AI推动工作领域发生切实且快速的演变。
这份报告延续了米克尔一贯的宏大视野,从印刷术发明到Roomba扫地机器人应用无所不包,试图为AI时代描绘全景图。
这报告中,米克尔用“前所未有”形容AI时代的发展速度,并将本轮技术浪潮称作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最大革命”。
在她看来,AI不仅是科技进化的下一个篇章,更将成为全球经济与地缘格局重构的核心力量。
下面是该报告10个核心观点:
一、AI崛起速度史无前例
报告的开头,米克尔指出了这一轮AI浪潮的变革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她反复强调“unprecedented”(史无前例的)一词,一共用了51次。
报告揭示了人工智能令人震撼的增长数据。OpenAI的ChatGPT在短短17个月内斩获8亿用户,增长速度超越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技术。在用户扩张速度上,ChatGPT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90%用户来自北美以外地区的全球化布局,而互联网达到同样的里程碑用了整整23年。ChatGPT的年搜索量达3650亿次,是谷歌的5.5倍,谷歌为此奋斗了11年。这个增长速度,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科技产品都难以匹敌的。
报告称,这种迅猛发展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完美汇聚:全球55亿网民通过各类联网设备接入,超过三十年的海量数字数据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突破性的大型语言模型(LLM),特别是OpenAI的ChatGPT及其在2022年11月推出的便捷用户界面,成为了关键催化剂。新一代AI公司在技术创新、产品发布和资本运作方面也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积极性。
二、AI行业剪刀差:训练成本飙升 推理价格骤降
报告揭示了AI模型发展中最引人入胜的矛盾现象:训练顶尖AI模型的成本高昂且持续攀升,但运行这些模型(即推理)的单位成本却在迅速下降。
据估算,训练最前沿AI模型的成本在过去八年间增长了约2400倍。Anthropic公司的CEO Dario Amodei甚至预测,这些训练费用可能会从目前的1亿美元基准,在2025年跃升至10亿美元,甚至在2025至2027年间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00亿美元级别。
而Inference(推理)成本却在短短两年暴跌99.7%,使得曾经遥不可及的复杂AI工具变得经济可行,点燃了新一轮创新浪潮。
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不同顶尖AI模型在性能上的差距正在缩小,给AI模型提供商在产品差异化和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AI实现高增长、高估值 也面临高消耗
AI领域的繁荣景象往往伴随着惊人的现金消耗率和脱离基本面的市场估值。
报告指出,与用户端爆发式增长相对应的是资本支出急剧膨胀。美国"六大"科技公司的合计资本支出在2024年达到212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63%。这些支出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也从十年前的8%攀升至2024年的15%。其中,亚马逊AWS在2024年将其收入的49%投入到AI/ML基础设施建设中。
米克尔指出,OpenAI、Anthropic与xAI等美国三大AI新贵的估值总和已逼近4000亿美元,预期年收入达到120亿美元。截至2025年5月13日,包括OpenAI、Anthropic、xAI和Perplexity在内的几家主要私营AI模型公司吸引的融资总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约950亿美元。
在生成式AI逐步进入产品化与规模化落地阶段后,这种“先烧后赚”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正成为悬在所有AI创业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报告将当前AI领域的狂热投资与高风险并存的局面,与历史上多次重大的技术变革周期进行了类比,例如19世纪的铁路建设热潮,或是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这些周期往往都经历过初期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巨额资本涌入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最终才大浪淘沙般地筛选出真正的行业领导者。
四、AI商业化变现面临三大威胁 中国崛起令人瞩目
尽管AI的未来光芒四射,但其商业化变现之路面临三大威胁:市场竞争的极度白热化、性能飞速提升且成本低廉的开源模型的强劲冲击,以及中国作为AI领域新兴超级力量的迅速崛起。
大规模多模态模型在过去两年内的发布数量激增了1150%,而同期语言模型的发布数量也增长了420%。仅在2025年5月19日那一周,谷歌、微软、Anthropic和OpenAI等行业巨头就密集发布了大量新产品和功能。
开源模型正以惊人势头发展。Meta的Llama系列模型下载量在短短8个月内增长了3.4倍,到2025年4月已达到12亿次。
更关键的是,开源模型的性能正在迅速追赶甚至超越闭源模型,例如中国DeepSeek公司研发的R1模型在极具挑战性的MATH Level 5数学基准测试中取得了93%的优异成绩,已经非常接近OpenAI o3-mini模型95%的得分。
根据2017年至202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在发布的"大规模"AI系统数量上已与美国并驾齐驱。本土科技巨头如DeepSeek、阿里巴巴(旗下Qwen模型)和百度(旗下Ernie模型)所研发的模型性能正在快速提升,并在中国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方面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之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众对AI所带来益处的乐观程度(高达83%的受访者认为益处大于弊端)也显著高于美国(仅39%的受访者持此观点)。
五、物理世界智能化加速
AI的影响力正超越纯粹的数字领域,渗透并重塑物理世界,"物理智能体"正在兴起。
自动驾驶汽车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代表。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其累计行驶里程在短短33个月内实现了约100倍的增长,到2025年3月已超过35亿英里。截至2025年4月,Waymo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在旧金山网约车市场的份额在20个月内从零迅速攀升至27%。
这一智能化浪潮扩展到多个行业。专注于车辆智能软件的Applied Intuition公司,目前已服务于全球18家顶级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并将其业务拓展至卡车、建筑机械和国防等多个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以AI驱动的自主作战系统为核心的Anduril公司,其年收入在过去两年中均实现了翻倍的强劲增长。
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科技"行业也正在被AI彻底改变:KoBold Metals公司正利用AI技术大幅提升矿产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在农业领域,Carbon Robotics公司研发的AI激光除草机器人已经成功处理了超过23万英亩的农田;在畜牧业,新西兰的Halter公司通过AI驱动的智能项圈优化牲畜的放牧管理,其新增签约项圈的数量实现了年同比增长150%的佳绩。
六、下一个十亿用户在哪里?
全球仍有约26亿人口,即世界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尚未接入互联网。报告提出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当这些潜在的新网民在未来接入互联网时,他们首次接触数字世界的体验,很可能将与以往几代网民截然不同。他们可能不再是通过传统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来探索网络,而是直接通过由AI驱动的、支持母语的、具备对话能力的、多模态的智能体界面与之互动。
AI应用的全球普及趋势为此预测提供了有力佐证。ChatGPT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短短23个月内就积累了高达5.3亿的月活跃用户,其中印度(14%)、美国(9%)和印度尼西亚(6%)是其主要的用户来源国。同样,DeepSeek的移动应用也在4个月内吸引了5400万的月活跃用户,主要集中在中国(34%)和俄罗斯(9%)。
为这一趋势提供关键基础设施支持的是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技术的普及。SpaceX公司的Starlink服务表现尤为突出,其用户数量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202%的惊人增长,总用户数已超过500万,为全球特别是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连接能力。
七、AI对劳动力的影响:不是取代 而是重新定义
针对普遍存在的“AI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报告提出了更细致的观察:认知自动化正在兴起,AI系统能够推理、创造和解决问题,正在改变工作方式。
报告称,AI在处理依赖大量结构化历史数据并进行规则化决策和判断的任务方面展现出核心竞争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现有工作的自动化。然而,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重大的技术进步往往在取代旧有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出全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领域。未来,人类在工作中的角色可能会发生转变,更多地聚焦于AI系统的监督、指导和训练,以及与AI系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更为复杂和富有创造性的任务。
正如英伟达的CEO黄仁勋所强调的:"人们不会因为AI本身而失业,但很可能会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AI的竞争者而被时代所淘汰。"
八、新的地缘政治棋局:AI霸权成为国家核心利益
AI技术的领先地位已然演变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焦点,尤其是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大国之间,这场竞争不仅关乎未来的经济实力,更直接关系到全球影响力的格局重塑。Meta公司的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毫不讳言地将当前的AI发展态势,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比作一场新的"太空竞赛"。
各国的国家战略清晰地反映了这种紧迫感。中国通全力推动包括AI在内的机器人技术、电气化和先进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则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立法措施(这部分信息其实已经过时了,因为这是拜登任期的事儿),积极应对,力图重振本土半导体制造业,并确保关键技术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在这场高科技的博弈中,中国台湾台积电(TSMC)凭借其在全球最先进半导体制造领域80-90%的市场份额的绝对主导地位。
报告通过对比1995年和2025年全球市值最高的30家上市公司及科技公司的榜单,生动地揭示了全球科技领导权的深刻变迁:美国公司的占比得到显著提升(在总体榜单中从53%上升到83%,在科技公司榜单中从53%上升到70%),而曾经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公司则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中国公司作为一股新兴力量登上了全球舞台,成为榜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双刃之剑:AI的无限潜力与固有风险并存
贯穿这份报告始终的,是对AI技术两面性的认知:既蕴藏着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福祉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伴随着多方面且不容忽视的重大风险。
报告作者呼应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在其经典著作中的观点: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远超人类的机器智能,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集体抱负。AI和机器人技术有望将人类从单调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甚至可能开创一个普遍繁荣与和平的新纪元。AI加速科学发现的能力,可能为攻克顽疾、应对气候变化和解决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正如DeepMind的CEO Demis Hassabis所畅想的:"首先我们解决AI,然后用AI解决其他一切问题。"
然而,通往这个美好愿景的道路上布满了潜在的"雷区"。报告强调,远在我们能够宣称"解决AI"之前,我们就将不得不面对其被滥用所带来的种种风险。这些风险已经初露端倪,包括:
已故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警示言犹在耳:"成功创造出AI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后的事件——除非我们学会如何有效地规避其固有的风险。"
如何驾驭AI这柄"双刃剑"——既充分释放其改造世界的巨大潜能,又有效控制和减轻其潜在的危害——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核心的挑战。报告暗示,尽管"对乐观前景的信念是我们能做出的最佳投注之一",但这种乐观必须基于对AI所开启的这个"危险而不确定的时代"的清醒认知和审慎态度。
十、谨慎投资 保持战略灵活性
对于投资人,米克尔的建议异常冷静:“只投资你愿意损失的金额。”
她强调,当前AI市场呈现“看起来无往不利”的繁荣假象,但正因为一切都在上涨,风险往往在最不经意处潜伏。她提醒投资者,要关注长期价值创造,而不是短期泡沫。
面对AI这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场,米克尔引用了她最喜欢的一句风投箴言:“只投资你愿意损失的资金。”她将当前的AI创业热潮比作过去的Uber、Amazon和Tesla——都曾长期亏损,却终成巨头。
她提醒投资者,这一波AI浪潮看似一切都在上涨,但“千万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市场热情降温、盈利前景不明,估值泡沫可能随时破裂。
米克尔还让GPT预测了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可能会做的十件大事:
报告最后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现代格局。从最初的研究发展到如今在各行业成为新兴的核心基础设施,从客户服务到软件开发、科学发现、教育和制造业,无所不包。“人工智能的‘精灵’已经从瓶子里放出来了,再也回不去了。”